阴暗潮湿的花会梦见赛博布谷鸟吗?
先说结论,演《鸣龙少年》,我很幸福。陪雷鸣走过大雨,就像重走一遍平行人生。陪11班的孩子们在雨中成长,也陪屏幕前的学生们,毕业生们,家长们,教师们,回看教育这个主题,寻找不一样的希望。则是我作为一个演员,在这个阶段能做的,最让我感到有职业使命感的事情。
剧中有一段编剧私下称为“英雄演讲”的戏,也是这部剧本最初打动我的原因之一,在那场戏里,明明一无所有却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雷鸣说着:“我不是大数据,我是一个老师。”
“大数据也算不出来一群看似一点希望都没有的孩子,他们是怎么攥紧了拳头咬紧了牙关,一步一步地闯过生活给他们设置的一个又一个绊子,超越一个又一个全副武装的对手,去奔向那个大数据告诉他们毫无希望的目标。大数据从来没有给过他们信任,也没有给过他们尊严,因为他们不相信努力真的能改变命运。”
简单的说,一个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极小概率的事件,被孩子们相信了,并且,他们开始付诸行动。
从预告到播出到结束,无论是正向评论还是负面评论,关于“写实”或“悬浮”的争论是我们这部剧脱不开的标签。用丁黑导演的话说,我们是在用现实主义的细节去追求浪漫主义的可能性。于是有了鸣龙,有了剧中无数个细节堆起的那些家庭,那所学校,那座城市,有了甚至于超出于一开始创作者预设,而因被观众联想起现实生活所引发的讨论,有了这些,我们才能更踏实的说出,我们似乎可以试一试,11班考上青北的那个,仅有十万分之九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试试,鸣龙少年想要传递的温暖本身。
甩开翻不过去的昨天,奔赴看不见的未来,多勇敢,多浪漫的主题啊。如果那些在成长中迷了路的孩子们,需要一个有点糟糕但也没那么糟糕的大人,一个有那么点东西但又不太是个东西的大人,去告诉他们现实的残忍,又能告诉他们相信的力量,并尽可能的在自己狗屁倒灶的人生中挤出那么最后一点点的理想主义光芒,去为他们遮挡风雨。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雷鸣。
有人说,有关雷鸣的故事,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为现实所折腰的一生。我很喜欢这个评价。他的胸中燃着一团火,燃料是恨意,助燃剂是不公,还有在他的前半生自我意识不到的一点:这团火真正的火种,却始于对家人,对师长,对这个世界最柔软的爱。正因为这团火,他走过一路逆袭的青春,走过自我放逐的十年,然后归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这一路,摧眉,折腰,却不肯跪倒。
因为他知道他的身后,有人在看着,若是曾经的理想主义者们都跪了,那在他的身后,便不会有人再站着。他要相信他自己说过的话,因为他说的话,孩子们会信,他要给未来的大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榜样。所以,可以摧眉折腰,可以不得开心颜,也可以在11班跨过每一道成长的坎时,笑的像个没心没肺的傻子。因为,当雷鸣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11班,就是他的军旗。
诚然,一部作品自面世之后,便不再属于创作者自身了,一个角色之于演员也是如此。我们本就该站在一旁享受那些,无论是否心安理得的赞誉,也该承受那些,无论是否罪有余辜的指责。因为,人与人的经历,认知,愿意相信的事情,这都是我们十分个人的体验,并不能总是奢求达到共鸣。大数据能算出,我们的喜好,我们的雷点,我们的群体划分。甚至也许,可以算出我们做一件事情,做一个选择,做一个判断,大概会导致的结果,大概吸引的受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切都发生的很快。
但我们也许在生活中,也许在戏剧中,还会忽如其来的遭遇某些样本极小以至于难以迅速抱团的个人化感受。例如,我们在虚拟世界留下的所有数据样本都不会算出,我们会不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忽然接到足以摧毁人生的噩耗,又会不会在某个颓丧至极的时刻遇到一个来自陌生人的小心翼翼的善意。若我们一生被好运包围,还能看得见那些阴暗潮湿角落里开出的花吗?若我们面对的现实沉重而无解,还能去相信虚拟故事中展翅飞翔的赛博布谷鸟吗?
我不知道答案,我觉得这并不像高考试题,没有,也不该有标准答案。我这个人,十分尊重,且将毕生追求这种,属于每个人自我独一无二的体验和认知。我相信每个观众所看到的,都是个人自身对世界,戏剧,教育,人生的独特认知。我会从中吸取养分,哺育自我,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演员,一个更好的人。
就像,雷鸣老师做的那样。
#鸣龙少年# 收起d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news.fenhuangsh.com/jiaoyu/guandian/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