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惊现15元1个小土豆挂件
导语:1月4日,黑龙江哈尔滨,“南方小土豆”成网络热词后,女子发视频称中央大街惊现小土豆挂件,圆圆乎乎超级可爱。
1月4日,黑龙江哈尔滨,“南方小土豆”成网络热词后,女子发视频称中央大街惊现小土豆挂件,圆圆乎乎超级可爱,还透露大约15元1个。网友:尔滨就是牛,一天一个新花样,处处是商机。
不是哈尔滨有多好,是人们被怠慢太久了。
作为在哈尔滨本地生活的人,最近尤其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变化,从随时可以去任何地方闲逛,到现在去任何地方都要排队,甚至排不上队。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每一个生活在哈尔滨的人,都有些始料未及。
但大家都似乎很乐于这样的事情发生,三年前的冰雪大世界,依旧照常开放,开一天赔一天,最惨的一天全区只有8个人。所以今天哈尔滨的爆火并不是突然而至的,这是这座城市的厚积薄发。
从江边的热气球,到气垫船,黑色飞马,索菲亚教堂的人造月亮。每一样都让生活在这里多年的人,感到陌生。朋友问我说,原来你们哈尔滨平时玩的这么好啊,藏得可真够深的,我说,其实,我也是第一次见,甚至我还没去见过呢。
东北的好客,在这个冬天,被哈尔滨展现的淋漓尽致,很多人都说这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哈尔滨了,其实不是的,哈尔滨只是拿出最大的诚意而已,拿出一个旅游城市最基本的素质。之所以被人觉得感到温暖,是在别处受了太多委屈,被怠慢了。
一盘锅包肉68块钱,能让本地人骂到关门,千里之外的一碗麻辣烫106,这样的对比相信很多人都能明白,有些事你只要做到最基本就好了,剩下的全靠同行衬托。
哈尔滨不止冬天,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样子,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有不为人知的景色,我希望更多人来了解这里,其实这段时间哈尔滨玩的这些花活,都不如这些南方来的小土豆(其实是小金豆子)带给我的感动多。
有很多南方朋友,在游玩的最后一站选择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喜爱这座市场不止是它的景点,同样也要了解它的伤疤,平时少有人去的陈列馆,因为南方朋友的到来,竟也排起了长队,特别特别让我感动。
非常非常感谢南方的游客,感谢您的行程里有这一站,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都说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哈尔滨这次的必杀技就是真诚,所有的美好都是共同奔赴的,就像哈尔滨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会来,但它始终都在这里等着你。
感谢这个冬天,愿我们常来常往。
【“南方小土豆”之称引争论,梗文化不该被“人格化” | 黄河时评】有关“南方小土豆”称谓的争论,似乎成了哈尔滨爆火后面对的第一瓢冷水。
在哈尔滨这一轮铺天盖地针对“南方小土豆”的示好与宣传中,有网友认为,所谓的“南方小土豆”是针对地域的刻板印象,也有人将其引到性别议题的立场上,认为这与鼓吹“白瘦幼”一样,是对女性群体的歧视与冒犯。反对者则认为这是上纲上线,也辜负了哈尔滨的好意。
健康的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体裁,其本身应该是一种近乎中性的性质。其中即使有一些戏谑调侃,前提也必须是非恶意的,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公约数。不论是围观者还是参与者,都应该恪守边界,不宜为“朦胧”的梗文化代入太多个人体感,并试图为此强加个人的主观注解。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出于玩梗,也不应该把这些概念和文字赋予具体的人格化与性别化。如果“小土豆”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基于南方游客的昵称,哪怕是带有善意的调侃,也无伤大雅;如果把它赋予了性别,并将之具象化,甚至站在一厢情愿的立场上说出什么“养一个南方小土豆”之类的话,将被玩梗群体的个人感受虚置,只是将其视为自己凝视视角下的表达工具,以便配合个人主观臆想的狂欢,这种梗文化就不再纯粹,而是带有明显的冒犯性质了。
舆论应该谴责的是将梗文化扭曲并挪为“私用”的人,但谴责这个梗文化本身则大可不必。(新黄河)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news.fenhuangsh.com/lvyou/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