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郡景区
  1. 主页 > 新闻 > 资讯

新华鲜报|殷墟新馆!来赴这场“千年之约”

河南安陽,洹水之滨。一座青铜色的博物馆大氣嚴肅,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這是殷墟博物馆新馆。2月26日,這里正式面對公眾開放。

1928年10月,位於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考古學家董作賓在此揮出第一铲,中國考古人科學開掘殷墟的序幕就此拉開。90多年光陰倏忽而過,今天,這片土地上文化的過往與輝煌再次濃墨重彩地呈如今世人面前。

這是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馆新馆(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這是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馆新馆(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這是一場與商文化的千年之約。

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約2.2萬平方米的展廳内,近4000件套文物令人琳琅滿目。展陳文物數量之多、類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它們静默無聲,卻生動而鮮活地“講述”著“商”是一個何等鉅大的文化。

在新馆一樓車馬遺址專題展廳内,考古工作者正在認真清算殷墟遺址出土的馬車實物標本。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内,集中展現了殷墟出土的23輛馬車。

手铲輕輕倾斜,悄悄颳落表層泥土,再用竹簽沿著土層纹路渐渐清算,最後用刷子掃去表層浮土,一個明晰的車轮遺址便在考古工作者手中顯顯露來。這場開在博物馆的“考古公開课”载著游客穿越3000年光陰,一窥當年“車辚辚,馬萧萧”的壯阔現象。

新馆三樓,110餘片初次展出的甲骨記载了一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考古工作者揣測“子”是商王武丁和王後婦好的兒子,是一位熱衷於佔蔔的問蔔者。其中一條“子其疫,弜往學”的蔔辭,惹起了許多游客的興味。

“這條蔔辭記载著‘子’入學後有一日生病,但又不敢無故曠课,於是他就佔蔔,這次的疾病能否嚴重?我能否能去上學?”殷墟博物馆解說員胥怡雯說,這條蔔辭被稱爲“3000年前的請假條”。

2月26日,游客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參觀文物。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2月26日,游客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參觀文物。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90多年的考古成果沈澱之下,商,不再只是《史記》中3000餘字的記载。它有血有肉、真實而平面,中華文化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容纳性、戰爭性蕴藏其中。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回望過去的2023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開馆,古蜀文化之光芒煌绚爛,目之所及、皆是驚嘆;良渚古城及水利係統遺址考古獲得新打破,彰顯出良渚文化在我國新石器時期文化來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南海西北陸坡沈船遺址等水下考古項目成果將一段段寫在深海之下的歷史與記憶進一步廓清……

鑒往知遠,行之愈堅。

“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建立,致敬殷墟90餘年的豐盛考古成果和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學家,致敬中國考古學百年輝煌。”國度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闫亞林說,大量精巧絕倫的文物,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出3000多年前青铜文化的鼎盛相貌,也讓觀眾近間隔感受商代鬼斧神工的技術工藝。

這是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刻辭蔔甲。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這是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刻辭蔔甲。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千年之約,不只是展廳中的景色,更是静水深流的力氣。開馆當天,從四川遠道而來的游客郝明宇剛剛走出展廳,就對記者慨嘆道:“不得不說,我可能並不理解這些文物,但走近凝視它們時,沒有人能抵挡住它們的魅力。”

“爲中華文化點赞!”“覺得能在里面泡一天”“列入我的旅游目的地清單”……許多游客這樣在網上給博物馆留言。

這是位於殷墟博物馆新馆三樓的甲骨文咖啡馆。新華社記者 唐健輝 攝

這是位於殷墟博物馆新馆三樓的甲骨文咖啡馆。新華社記者 唐健輝 攝

目前博物馆曾經具備了面對公眾開放的條件,但相關的工作遠未完畢。“我們將加快推進以車馬坑爲代表的土質文物維護與展現工作,進一步增強殷商文化的研讨與阐释,及時展現最新考古開掘及研讨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讨所所長、殷墟博物馆馆長陳星燦說。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長久,文化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氣之源。妳,準備赴這場“千年之約”吗?

監製:霍小光

籌劃:陳芳

記者:唐健輝、施雨岑

編輯:苗夏陽、杨洋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news.fenhuangsh.com/xinwen/zixun/94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