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金针的传承
张逸良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独特疗法之一,历史悠久,据传可追溯到上古的伏羲时代,伏羲曾“尝百药而制九针”,首创针刺技术。伴随针灸发展,制作针具的材质也在变化,从最初的砭石,到后来的青铜针、铁针、银针、金针,逐步演变到如今普遍应用的不锈钢针。其中讲到的“金针”,指的是针具的材质,亦是在说疗法,“第五批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项目——“金针疗法”。
以现存资料看来,金针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商,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便掌握了以金制针的工艺技术。河北满城的西汉刘胜墓中,就发现了四根做工精致的金针,是为现今可见较早的金针样本。而古代对金针治病的描述,仅有零星的文献记载,直至十九世纪中期,对金针的记载才多了起来,亦可看出当时医界对使用金针的推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城针灸界出现了两个用金针治病,医术高超的医家:王乐亭和胡荫培,“南王北胡”的名号自此传扬开来。
王乐亭1918年弃学从医,拜四川籍的北京针灸名医陈肃卿为师,后入东方针灸学社,在研习针灸理论的同时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1929年,年仅34岁的王乐亭考取针灸“医师执照”,在宣武门开设针灸诊所,开业行医。而胡荫培则为三代世医,其父胡鉴衡擅长针灸术,在北平开设医馆。1931年,胡鉴衡病逝,胡荫培子承父业入北平国医学院学习,后随施今墨转入华北国医学院学习,并于1936年考取针灸医生开业执照,开设诊所独立行医。
王乐亭的诊所开在南城,看病的多是贫苦劳动者,痨病、慢性疼痛、半身不遂患者较多,王氏的“六寸金针”治疗瘰疬(颈淋巴结核)堪称一绝,他擅用针方治病,取穴多,一般需要十几甚至二十几根针。胡荫培的诊所则开在北城,擅治内科、妇科、儿科疑难杂症,由于看病的多为商贾名流,他所用的针具皆为金制毫针,一次治疗只用五六根针,疼痛轻、疗效好,故世人以“毫发金针”命名。“南王北胡”医技精湛,为人和善,一时成为京城医界的佳话。
1949年后,“南王北胡”有了各自新的工作单位——王乐亭于1956年担任北京中医院(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的第一任主任;1958年,胡荫培从北京针灸学会门诊部转到积水潭医院,担任针灸科的第一任主任。
1961年,从北京市中医学校专科班毕业的钮韵铎被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先后师从名医陈慎吾、魏舒和。不久后,王乐亭打算向年轻医生传授自己的医学心得,前后收了22个徒弟,钮韵铎便是这22个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钮韵铎跟随王乐亭潜心学习,赢得了师父的厚爱,师父还操心起他的婚事——
1965年,钮韵铎与胡益萍结婚,此人正是胡荫培的女儿——原来王乐亭与胡荫培早就是挚友,王乐亭也常常到胡府做客,品尝家宴。一日聚会,他在席间与胡荫培谈起了自己想撮合小徒弟钮韵铎与胡益萍的婚事,二人一拍即合。
“南王北胡”,在钮韵铎这里“合二为一”,这不仅是因缘所赐,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自此之后,钮韵铎时常服侍在胡荫培左右,协助整理和总结临床资料,继承了胡氏的学术经验。而在六十年行医过程中,他在传承王、胡两家金针技艺的同时,拓展了两家学说的深度和广度,在金针治疗截瘫、甲状腺病上颇有建树。如今虽已年近八旬,他仍坚持出诊看病,致力于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给弟子。而钮韵铎之子钮雪松,作为“金针疗法”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整理总结“金针疗法”的相关学术成果与学术思想的同时,也通过临床诊治,创新了多种金针疗法。
之所以选用金制针具进行针灸治疗,是因为金性柔软不易折断,与人的体温适应性好,针孔不会发炎,更重要的是能够切实减小患者的疼痛,在心理上给予最大的慰藉。但由于针具造价成本高昂,保养要求高,而治疗收费对其广泛开展临床应用存有一定制约,加之金针针具需要全手工打造,工艺繁复,如今连擅长制作针具的手艺人都寥寥无几,“金针疗法”的传承与发展仍要面对十分现实的困难。刚刚加入“非遗”队伍的“金针疗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news.fenhuangsh.com/jiankang/1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