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郡景区
  1. 主页 > 健康

《金针赋》

初学者学针灸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

(一)熟记经穴:经是经络,是人体气血流行的道路。穴是孔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如果不把经络和穴位摸清,就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开始学习,首先要把经络行走的路线和分布情况弄清楚,然后把常用的经穴记住,再结合人体实际点穴,反复学习,自然就能熟记了。基础课程:经络学 腧穴学 

(二)熟练操作:针灸的一般操作技术,除练指力以外,如提插、捻转等手法,切指与骈指进针法,以及如何掌握针刺深浅和进针的方向等,都要熟练以后,才能运用自如。练针的方法

(三)辨证处方:除了认识穴位和熟练操作外,更重要的还要懂得辨证处处方的规律。换句话说,就是要依据各种不同的证候,而采用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至于如何来辩证处方,则要学习一些中医的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等。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脱离不了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如果你只是想学点皮毛,那么可以只看针灸方面的书,比如《针灸学》教材、《杨甲三取穴法》、《针灸大成》之类,还有《马丹阳天星12穴》、《玉龙赋》、《标优赋》等歌诀。学完这些你只能治好别人都能治好的病和书上描述过的病,要想兵来将挡,还得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针灸的理论是和中医的经络学相联系,所以并没有非常清晰的科学解释,但穴位的功能是在古人的不断实践中确定的,所以它又是有凭据的、有疗效的。学习针灸要记住穴位、刺法(点,平等)、深度,以及是否可灸(针和灸是两种),就可以了。学习穴位的时候自己刺自己,酸麻胀为准确。熟记其位置、对应病症,以及穿刺等多穴并用的方法,就可以自针自纠。


调气与运气法    《金针赋》四将能调节控制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布的针刺方法称为调气、运气法:“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到,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到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运气下次到疼痛 之所 上指使针刺感应趋向于病痛部,也就上说使“气到病所”。《针经指南》曾提到:“捻针,使气下行到病所 。”近人多称之为“行气法”。主要应用捻针法或指压法,也可配合使用温灸法捻针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扩散,但《金针赋》所述以左捻或右捻来控制针感的上行或下行,则较难掌握。而以手指按前或按后的方法,则是一种较好的使气到病所 的方法。如要使气向上,可用左手拇指紧压穴位下方“闭其下气”,则气得以上行;如要使气向下,可紧压穴位上方“闭其上气”,则气得以下行。运气后再将针直插按纳,使气不回流,称为“纳气法”。《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 。”说明针刺时出现“气到病所 ”现象,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飞经走气四法    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过节催运气”的作用。适用于经络气经接气的催气手法,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   青龙摆尾    《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针法是: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的远行。本法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称“苍龙摆尾”。   白虎摇头    《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方,指提插;圆,指捻转。针法是: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动,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可以推动经气。   苍龟探穴    《金针赋》:“苍龟探冷冻,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针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扤退到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 ,如龟入土探 穴四方钻剔,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赤凤迎源    《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到地,提到天,候针处摇篮,复进其元(指人部、中层),上下左右,四围飞旋。”针法是:先将针刺入深 层得气扯再上提到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    《金针赋》描述了烧山火、透天闵、阳中隐阴、阴中隐 阳、子午捣臼、进气与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称为治病八法。成为后世补泻手法中的主要内容。由于这此手法的操作步骤较多,所以对其中一些动作规范化,定出了一定的次数。即分别以九或六作为基数,一般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如补法用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少阳),或九九八十一(老阳)数。泻法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十六(少阴),或八八六十四(老阴)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烧山火、透天凉:   《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 ,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 紧按。若觉针头沉紧 ,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针法是:视 穴位的可刺 深 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浅、深 两层操作。先浅后深 ,每层(部)依次各作紧 按慢提 (或用捻转)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温热感。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同用,如在病人呼气时进针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出针后迅速扪闭针孔等。《医学入门》还“扳倒针头,令患人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    烧山火一法,为针刺补法的综合应用。通过手法使阳气入内,可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有温热感,所 以称作“烧山火”。《素问·针解篇》:“刺 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所 以说烧山火适用于顽麻冷痹等虚寒之证。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 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 提 慢 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针灸问对》:“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按至天,故曰疾按慢提 。”《针灸 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透天闵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闵气自生,热前不见古人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针法是: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分伯浅、中、深三层或浅、深 两层操伯。先?后浅,依次在每一层中各紧提慢搂(或捻转)六数,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凉感。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泻法同用,如在病人吸气时进针插针,在呼气时退针出针,出针时摇大其孔,不扪其穴等。   透天凉一法与烧山火相对,为针刺泻法的综合应用。通过手法使阴气向外,可使病人出现凉感,所 以称伯“透天凉”。《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所 以说透天凉适用于肌热骨蒸等热证。   综合来看,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主要以徐疾法中的三进一退或一进三退和提插法中的紧 按慢提或紧提慢按结合九六数等法组合而成。   三进一退,即分三部(浅、中、深 三层)依次逐步推进,而一次直接退针。三进而一退,体现了徐进疾出的补法原则。一进三退则相反,一次推进到深 层,再分三部依次逐步退针。一进而三退,体现了疾进徐出的泻法原则。   紧按慢提在《医学入门》中狣“慢提急按”。紧与慢 是指在啎握的基础上,上下提插时用力的轻或重和动作的快或慢。紧,指较快较重;乙,指较缓较轻。既紧按,相对的就有慢提,这样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轻的一插一提就形成了紧 按慢提这一连续动作。紧提慢按(急提慢按)则与此相反。既紧提就有慢按,形成了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轻的一提一插的紧提慢按法。根据《难经》的记载,补法须“从卫取气”“推而内(纳)之”,所以采用以按纳为主的紧按法。泻法须“从荣(营)置气”“动面伸之”所以采用以抽提为主的紧提法。   应用烧山火或透天凉法,以选用肌肉比较丰厚处的穴位为宜,头面、胸壁、肢端等肌肉浅薄处的穴位不宜使用。当得气感应强时,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复次数不要太多。经过数度操作而始终未引起温热或凉感的,更不可强为其难。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阳中隐阴(阳中之阴)为先补后泻法。《金针赋》:“阳中之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针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浅(五分)、深(一寸)两层操作。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 提慢 按六数。   阴中隐阳(阴中之阳)与阳中隐阴对称,为先泻后补法。《金针赋》:“阴中之阳,先热后寒。深 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针灸大成·三衢 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微凉,即退至一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针法操作顺序与阳中隐阴相反,进针后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阳中隐阴和阴中隐阳两法主要由徐疾法和提插法,亦可用捻转法组合而成,均属补泻兼施法,适用于虚实夹杂之证。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子午捣臼是一种捻转提插相结合的针刺手法。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金针赋》:“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针法是: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本法导引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又有消肿利水伯用,可用于水肿,气胀等证。   龙虎交战则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以镇痛。龙,指左转,虎,指右转;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交战”。《金针赋》:“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针法是:进针后先以左转为主,即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右转为主,即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如此反复施行多次,也可分浅、中、深 三层重复进行。《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龙虎交战手法,三部俱一补一泻。……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得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    子午捣臼与龙虎交战两法均以捻转为主。左转为“子”为“龙”(阳),右转为“午”为“虎”(阴)。《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从午至子,右行为泻。”左转用九阳数,右转用六阴数。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进气法主要是在深层施行补法。《金针赋》:“进气之决: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针法是:进针后刺入深层(九分)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留针片刻。   留气法由徐疾和提插法组合而成。《金针赋》:“留气之决:痃瘕癖症,针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针法是:进针后刺入中层(七分),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将针直插至深层,再提针回原处,使气留针下而消积聚。《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留气法能破气,伸九提六。留气运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症瘕消溶气块匀。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这,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症瘕气块之疾。”    抽添法:抽,指上提法;添,指按纳。本法操作时要浅、深、上下提插搜寻,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所 以用“抽添”为名。《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 按搜寻,大耍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针法是进针后先提插或捻转九数以促使行气,再向周围伯多向提插,然后再向下直刺按纳。《针灸问对》:“抽添即提按出纳之状。抽者,提而数拔也;添者,按而数推也。”

难经针法 强调双手行针 | 补泻分清营卫 | 论述迎随与调气 |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 针法合于四时   《难经》是一部阐述《内经》中有关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问题的著作,相传为秦越人(扁鹊)所作。全书以质疑问难开工共分八十一难,其中第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主要讨论针法及其补泻法的运用。《难经》进一步丰富了《内经》的理论,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强调双手行针    左右双手协同行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指出右手将针刺入穴位时,左手要同时配合加以辅助。《难经》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厌(压)按所针荥输(泛指穴位)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意指懂得针术的人是重视左手(押手)的作用的,不懂针术的人才只信赖右手(刺手)的作用,并且具体指出:当进针的时候,一定要先用左手按压所要针刺穴位的所在处,通过弹、爪等法以宣导气行,使右手所持之针得以顺利刺入。另在《八十难》中说:“左手见气来至,乃内(纳,推进)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维有见加入,有见如出也。”说明左右双手得协同配合,不仅仅是单指进针这一方面。临床实践证明,在定穴及进针、候气、催气、得气、补泻、出针等整个行针过程中,如能充分运用左右双手的协同配合,可以探明穴位的所在,促使经气的聚散,以及感知穴位处的皮肉筋脉骨分布和气血循行等情况,减轻或免除进出针时的不适感,稳定腧穴部位和针身以便各种手法的施行等。所以双手行针法为后世针灸家广泛应用。  补泻分清营卫    营卫之气的运行,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散布在浅表;营气行于经隧,处于深里。所以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七十一难》说:“针阳者,卧针而刺之”意指针刺属于阳得卫分(浅层)要沿皮横刺,以免损伤深层的营气。“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意指针刺属于阴的营分(深层)要先用左手按压穴位,使浅层的卫气散开后,方可刺入,以免损伤浅表的卫气。要求“刺荣无(毋)伤卫,刺卫无伤荣”。这说明针刺候气时对深浅度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营。《七十六难》说:“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荣卫通行,此其要也。”《七十八难》中更为具体地指出:“得气,因推而内(纳)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就是说在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的为补法;将针动伸上提的为泻法。因为补法系从卫分取气,由浅向深按插,是从卫分引气深入以纳之。泻法系从营分散气,由深向浅抽提,是从营分引气外出以散之。《医学入门》:“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所说的“推而纳(进)之”(以按为主)和“动而伸之”(以提为主)是《灵枢》补泻法的推衍。后世针灸家以《金针赋》为代表,又演变为:补法用先浅后深,紧按慢提法;泻法用先深后浅,紧提慢按法。      《七十八难》提到:“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死不治也。”就是说假如针刺时未能得气,男子可用浅提法候气于卫分(外),女子可用深插法候气于营分(内)。如久求而不得气,说明营卫之气衰竭,病情较为危重。  论述迎随与调气   《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迎,指泻法;随,指补法。运用补泻针法必须知晓营卫气血的传注分布和盛衰,根据它的顺逆以行补泻。顺着经气以益其不足为补,所以称为随;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为泻,所以称为迎。疾病的产生往往是阴阳失调的缘故,所以针刺调气也必须以阴阳为基础,以人体内外表里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对阴阳的盛衰进行调治。这与《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之意相近。以后,元、明针灸医家将各种针刺补泻概称迎随。如补法采用顺紧方向而刺,由浅入深(以插法为主)而刺、当气血衰少时刺,为随;泻法采用逆经方向而刺,由深出浅(以提法为主)而刺,当气血旺盛时刺,为迎。《针灸大成》中论述针刺补泻法的一节,即以“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作为标题。《济生拔萃》中有《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后世据此说又引伸具体化而成“针向补泻”,如《医学入门》引《图注难经》说:“手三阳从手至头,针芒(尖)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足三阳从头至足,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足三阴从足至腹,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手三阴从胸至手,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宋代丁德用在注释《七十二难》时说:“夫荣卫通流,散行十二经之内,即有始有终。其始自中焦,注手太阴一经一络,然后注手阳明一经一络,其经络有二十四,日有二十四时,皆相合。此凡气始至而用针取之,名曰迎而夺之。其气流注终而内针,出针扪穴,名曰随而济之。”以经脉与日时相配合以行补泻,后为《针灸聚英》所阐发,发展而成“十二经病井荥输经合补虚泻实”法,实即现在所称的子午流注针法的一种——纳支法。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针法补泻除涉及人体功能状态、针灸作用方式外,腧穴选用也是一个因素,《难经》中主要介绍了以五腧穴为基础,依据五行生克的关系,通过配穴的形成而创立的“补母泻子法”和“泻南补北法。”  补母泻子法  《六十四难》根据《灵枢·本输》及阴阳刚柔相济的原理,以五腧穴配属五行: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配十天干则肺属辛金、大肠属庚金;肾属癸水,膀胱属壬水;肝属乙木,胆属甲木;心、心包属丁火,小肠、三焦属丙火;脾属巳土、胃属戊土。按照五行相生关系,每条经各有一个“母穴”和一个“子穴”。“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所以《六十九难》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如肺属金,肺虚可补其母穴——输(土)穴太渊;肺实可泻其子穴——合(水)穴尺泽。《七十九难》也举例作了说明:“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泻可取心包(火)经的输(土)穴大陵,补可取心包(火)经的井(木)穴中冲。   补母泻子法除用本经穴位外,也可应用相关经脉上的穴位。如肺虚可用脾(土)经穴位,或补脾经输(土)穴太白;肺实可用肾(水)经穴位,或泻肾经合(水)穴阴谷。《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凡针逆而迎夺,即泻其子也,如心之热病,必泻于脾胃之分。针顺而随济,即补其母也,如心之虚病,必补于肝胆之分。”即指心(火)之热病可泻脾、胃(土)经的穴位,心之虚病可补肝、胆(木)经的穴位。  泻南补北法 《难经·七十五难》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治疗。说是:“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东方属木代表肝,西方属金代表肺,南方属火代表心,北方属水代表肾。东方实,西方虚,即肝(木)实、肺(金)虚,是一种“木实侮金”的反克表现。补北(肾)泻南(心)就是益水制火,即补肾泻心。火(心)为木(肝)之子,泻火能抑木,可夺肝(母)之实,又能减少其克金(肺)之力。水(肾)为金(肺)之子,补水可以制火(心),使火不能刑金,又能济金以资肺(母)之虚,使金实得以制木。泻南补北法可以说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一说的补充。如果按照补母泻子法,肝实肺虚,法当泻心火补脾土,而这里为什么不补脾土而补肾水。清代叶霖《难经正义》中说:“夫五行之道,其所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大旺,水大亏,火何畏乎?惟其无畏,泽愈旺而莫能制,苟非滋水以求胜之,孰能胜也。……虽泻火补水并言,然其要又在补水耳。……今补水而泻火,火退则木气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东方不实矣,金气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虚矣。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虚则当补脾,岂知肝气正盛,克土之深,虽每日补脾,安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偿失矣,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或疑木旺补水,恐水生木,或木愈旺,故闻独泻火不补水论,忻然而从之?殊不知木已旺矣,何待生乎。况水之虚,虽峻补不能复其本气,安有余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则能生火矣。……泻火补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谓能治其虚。不补土,不补金,乃泻火补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   泻井刺荥法  实热证需泻井穴时,《难经》中指出可以根据“实者泻其子”的原则,改以荥穴来代替。《七十三难》:“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之,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因为井穴在手足指(趾)端,此处皮肉浅薄,而气藏于皮肉之内,则气较为微小,不便使用针刺手法,所以说气少不足使也。如胃经实证当泻其井穴历兑,可改用其荥穴内庭。元代汪机《针灸问对》说:“此说为泻井者言也,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因此有“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之说。   针法合于四时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针刺深度视针刺部位、病证需要、针感程度而定,也要参考季节这个因素。《七十难》认为:“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变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变在下,故当深取之。”认为人的气血活动与季节有关。春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上,人体的阳气也趋向浅层,所以针刺宜浅;秋冬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下,人体的阳气也趋于深层,所以针刺宜深。“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意指春夏从深层(肝肾之部)引出阴气(一阴),秋冬则宜从浅层(心肺之部)纳入阳气(一阳)。  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七十四难》:“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腧穴,是与季节相联系的,针刺时要加以注意。其具体内容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以及《灵枢·四时气》中“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夏取盛经孙络”、“秋取经输。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说法有所不同。择要列表对照如下     四出  时处  《灵枢·本输》《灵枢·四时气》《素问·水热穴论》《难经·七十四难》 春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    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    春取络脉分肉间(肝气始生……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 春刺井(邪在肝)  夏  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    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  夏取盛经分腠(心气始长……邪居浅也)  夏刺荥(邪在心)      秋    秋取诸合,余如春法   秋取经、输;邪在府,取之合    秋取经、输(肺将收杀……取输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  秋刺经(邪在肺)  冬  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  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冬取井、荥(肾方闭……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 冬刺合(邪在肾)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news.fenhuangsh.com/jiankang/13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